- 一:分位差别故-心不相应行法 - 二:四所显示故-无为法 - 三:如是次第-五种法的关系 - 1 对于宇宙来说,心具有主导性 - 2 对于宇宙来说,心具有能动性 - 3 认识和存在的关系-哲学 - 四:问与答 --- #### 一:分位差别故-心不相应行法 - 接下来讲到分位差别故。这个讲的是心不相应行法,和心法、心所法、色法的关系。心不相应行法是建立在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基础上,它是心法、心所法、色法的分位假立。也就是根据心、色法所表现出来的某一种规律或者特征建立起来的。比如我们刚才前面讲的像速度,这就是属于心不相应行法。速度是什么东西?速度它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像时间它就是心不相应行法,时间是什么?时间它还是根据物质的运动来计算的。像数字,12345678,数字是个什么东西?数字它没有独立的东西,必须要落实到具体东西的运算上,这个数字才有意义。所以心不相应行法,它是没有离开心法、色法,同时它自己是没有独立的实体,所以它是属于假法。如果说心法、心所法、色法,有它的自体,那么心不相应行法是没有自体的。离开色法,离开心法,就没有心不相应行法。 #### 二:四所显示故-无为法 - 下一句:四所显示故。这是讲无为法。无为法和前面的四种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无为法是由有为法所显示,它没有离开有为法。我们说无为法,无为法不是独立在有为法之外,但也不是就是有为法。所以它们二者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佛教里最常用的一种表述方式,**就是不一不异。不是一个东西,但也不是两个东西,所以叫不一不异**。有为法是有差别的,但无为法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它不是一个东西。但它也不是两个东西,因为如果离开有为法,它没有另外的无为法。就像离开桌子有没有无常?无常和桌子是一个什么关系?无常和桌子,你不能说是一个东西,但你也不能说是两个东西。无常是一种规律,那桌子它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我们说无常要通过这个桌子来体现,所以它不是两个东西。同样的无为法和有为法,它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要认识无为法,认识涅槃、认识空性,到哪里去认识?要从有为法的当下去认识。** 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清楚,无为法没有离开有为法,空性、涅槃没有离开有为的一切现象,因为空性是遍一切处,无为法是遍一切处,它是无所不在的。所以从任何一个有为的当下,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你都可以契入空性。不是说空性一定要在什么地方,在大殿里,还是在什么非常豪华的圣殿里,不是那样子的。它是无所不在的。你看类似的道理,在《庄子》里也有说到,道在哪里,道在蝼蚁,道在瓦砾,道在屎尿。当然同样道也在青青翠竹、郁郁黄花,高山流水、白云天空,还有豪华的宫殿,到处都有。关键你要有智慧,你就可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契入,契入无为的空性。如果你没有智慧,你著于相,落在相上,落在能所上,没有办法从有为的依他起所建构的这种相见、能所,这样一个相对的状态里跳出来,那你永远都没有办法契入空性。 - 其实有为,我们说有为,有为是什么?有为是缘起。缘起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就是一个主客的世界,就是一个能认识和所认识的世界,就是一个我和我所的世界。但是我们人都是生活在这种二元对立的一个世界里,我们执著于能所、高大、美丑、善恶。**我们的心本身是处在一种无限的状态,因为我们的执著,就会从这种无限进入有限,陷入到这种有限的状态里。** 当我们对这种有限的执著,我们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所,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那么这就是我们的凡夫心。所以凡夫心它是建立在能所的基础上。 - 所以能所,能和所,它本身是依他起这样的一种现象,其实它本身也是如幻如化的。但是当我们的意识在认识这个能所的世界的时候,我们会产生执著,我们认为这个能就是实实在在的能,所就是实实在在的所,所以我们对这种能和所产生一种对立,把能所给对立起来,产生一种自性见。那么这个时候进入什么世界?遍计所执。我们从依他起就进入遍计所执了。如果从遍计所执里跳出来,那我们就会从依他起进入什么地方?进入圆成实。 - 所以依他起是我们修行的一个核心。这是一个核心。比如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它都是一个依他起,如果在你这个起心动念不起执著,你的心不陷入这个念头所产生的影像里去的时候,其实这个念头对你的影响并不会很大。你们想一想看是不是这样子?如果当你生起一个念头的时候,你保持一种观照,这个念头对你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可能很快就消失了。如果你执著于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就开始成长了。如果我们执著于某一个想法,我们执著于某一种情绪,当我们对这个念头只要生起执著的时候,这个念头就开始成长了。你们每一个人想一想看,你们有没有过这个经验?你很在乎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很在乎一种感觉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一种什么状态?你的念头就开始成长了,就像滚雪球一样,因为这一份执著,将会使你的这个念头无限地壮大。因为它得到一种充分的营养,它就会无限地壮大,它就会长时间地主宰着你,会长时间地影响着你,甚至有的人一生他就是在某一种念头某一种情绪的左右下生活,某一种执著左右下生活。像世间人的感情,或者对艺术的执著,或者对事业的执著,或者对权力的执著,他一生都在追逐这样的一个念头。你要把它看破了,一文不值,其实就是你的一种念头,就是一种感觉。 - 你要有智慧观照的话,这个念头不会对你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它只是像一片云彩一样,它对虚空是不会有太大影响的。所以从有为如何契入无为,在有为法、依他起法中,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依他起,这是帮助我们契入无为法、契入空性、契入圆成实的关键所在。那么我们要知道,依他起的当下就是圆成实,就像云彩的当下就是天空。我们需要知道这个道理。 - 所以无为法是要由有为法所显示出来的,不是离开有为法,也没有离开有为法。 #### 三:如是次第-五种法的关系 - 下面,如是次第。这样的一种次第,什么次第?就是这五种法的关系,心法和心所法的关系,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关系,心法、心所法、色法和心不相应行法的关系,乃至和无为法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是:**心法和心所法是属于胜和劣的关系;心、心所和色法,是属于一种能和所的关系;心法、心所法、色法,和心不相应行法的关系,就是假法和实法的关系,假和实;那么前面四位和无为法的关系,就是有和无的关系,有为和无为的关系。** ##### 1 对于宇宙来说,心具有主导性 - 《百法》就是根据这样的一个关系,来建构宇宙人生一切法的内涵,以及它的关系。在这个关系里,我们对佛教的宇宙观的认识,我们有几点需要知道的。第一个我们要知道,在这个宇宙里,心是具有主导的地位。心对于这个宇宙,它是具有主导的地位。**宇宙一切现象的存在,它离不开你的心。如果离开你的心,它就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价值是人赋予它的。离开人,它是什么价值?所以心是主导地位。我们要发挥这种心的能动性。我们现在人成为物质的奴隶,我们的心早就迷失在物欲中,早已经成为物质世界的奴隶了,所以这也是人的可悲。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失去这种能动性了,而成为一种被动的东西。这是我们认识《百法》的宇宙观里,第一点我们要认识的。 ##### 2 对于宇宙来说,心具有能动性 - 我们要认识到心在这个世界的能动性,同时我们更要发挥心在这个世界的能动性。不仅仅是认识到它的能动性,更主要我们要去做,我们要去选择。心的最大特点,它就是具有选择的作用。你看西方的存在主义,它提出的这种存在先于本质,就是事物的本质,它是要人赋予它的,也就是有选择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因为多数人的人生,事实上都是接受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多数人都是在世俗环境的左右下生活,影响下去生活,都是一种很被动的。而多数人的观念,事实上都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他的人生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比如说,你从小你爸爸叫你干什么,你妈妈叫你干什么,然后你到学校,你的老师叫你应该要怎么样,然后周围的人都怎么样生活,你看着人家怎么生活你也怎么生活。我们很少有人去思考,这种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它到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要这样生活?当然很多人要这样想的结果,多半就会很麻烦了,因为你想了之后,你就会活不下去,想了之后你又发现找不到价值。所以才有什么哲学、宗教。 - 你看有一个哲学家就说过,没有通过用理性去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是没有价值的。同样没有选择的人生,没有通过你的用智慧,用理性去选择过的人生,这种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没有内涵的。但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可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九十九的人,可能都是过这样的一种人生。他们从小到大基本上就是按社会的一种模式在生活着,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自己的想法,他是随着社会的潮流在,人家怎么过,我也怎么过,生孩子就生孩子,结婚啊,生存得好一点,然后就稀里糊涂地离开世界。多数人都是这么过的。所以我们学习佛法,这个《百法明门论》,**它强调这种心的主导性。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心的重要,但更主要还要,发扬心在这个世界的主导地位。我们需要去选择有意义的人生,我们需要对我们的人生,赋予它这种内涵,赋予它价值。你赋予什么,它就是什么。你赋予它什么内涵,它就具备什么内涵。你赋予它什么价值,它就会有什么价值。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心可以成办的**。 - 所以心可以造一切,“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蕴”。心就像画家一样,他画什么,通过他的努力最后就成就什么。我们的心就是我们心灵世界的画家,就是我们人生的导演。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这个导演的作用,而是一个被动地、盲目地、无明。 ##### 3 认识和存在的关系-哲学 -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认识和存在的关系。这也是哲学的一个大课题。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心法和色法的关系。认识和存在的关系,认识和被认识对象的关系,这是我们需要有清楚的认识。这是整个唯识理论的一个重点。我们今后如果学习《三十颂》,这将是这部论要解决的重点。当然我这几次上课,我大体上已经给大家有一个提示了,关于唯识的哲学,它的唯识中道正见是如何建立起来。当然今后我们大家还要再深入,进一步地学习,学习了之后,乃至我们能够运用唯识见,能够正确地认识“认识和存在”的关系,运用唯识见,用这个见来解决我们生命的困扰,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意义所在。因为人的整个心理的形成,它跟我们的认识是有关系的。如果我们的认识要出问题了,我们的心理肯定是很麻烦。所以佛法的修行里,八正道的修行第一个就是正见。强调见的作用,强调这种认识的作用。所以学习佛法不能够不闻,学习佛法一定要有闻思,要正见。没有正见,你就没有正确的观念,没有正确的认识,那你就是无明。在无明的状态下,你想要解脱,想要开智慧,那简直就是做梦。 - 唯识的宇宙观里同时也告诉了我们,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缘起的现象和空性的关系。这也是蛮重要的一块。我们知道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空性和缘起的现象是什么关系,我们有了这个正确的关系之后,才有可能透过缘起的现象契入空性。这也是蛮重要的。 - 这几点都是我们学习唯识,非常的重要。 - 接下来正式要进入心和心所。关于唯识对心的介绍。 #### 问与答 - 我看留些时间给你们提问,看看你们有什么疑问,不要总是我讲,看看我今天讲的这些东西,你们听起来觉得亲切不亲切,能不能感觉到和你们有关系,这个很重要。不要我讲半天,你们觉得跟你们没关系。我现在要讲的就是,你们每一个人心里的东西。 - ==问:心它具有选择的作用。身口意业它有的时候有善行,有的时候有恶行。它的选择,它是根据什么东西来选择?== - 答:这个选择它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某一个心所的力量特别强大,它就会很习惯性地去选择它。比如说一个人他贪心的力量很强大,这贪的心就很习惯地出现了。这种习惯的力量是选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还有一种因素是跟我们的观念有关系,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我们的心,能够起到一个调整的作用。比如说我需要选什么,你会经常告诉自己,可能你一时做不到,但是你会经常告诉自己。在这个不断告诉自己的过程中,慢慢地它就会来完成这种选择,来完成就是改善你的这种选择。很多时候我们认识已经达到了,但是你还是没有办法,这是因为你习惯的某个心念的力量太强大,你对它也无可奈何。所以这就要有一个修行的过程,你需要通过不断地观修来强化某一种心,去对治某一种心,有意地去(对治)。比如贪的力量特别强大,你就有意地通过一些不净观,通过各种观想去对治它。然后我们觉得某一种心,比如慈悲心、惭愧心很重要,我们就通过特别地观修去强化它。其实修行的作用它就在这里的。 - ==问:法师刚才说,每一种心理活动都有三个层面:相分、见分、自证分。其中里面有体和用的关系,我刚才没有听清楚能不能再讲一遍?== - 答:自证分就是心的体,见分、相分是由自证分上所产生的作用,这就是体和用的关系。相分和见分是在自证分上面很自然地显现出来的,而且它的显现和作用基本上是(同一个时间)。当它一个心念产生的时候,这三分的出现基本上是同一个时间。虽然同一个时间,但是它还是存在体和用的关系。 - ==问:后来又说当一个观念起来时,能够保持一种观照。这样的一种观照,其实我们自己检查一下平时的自己,其实要保持这样的一种观照,好像一般都是做不到的。那我们要怎么能够做到,当念头起来的时候,不让这个念头能够占据我们的整个心,然后能够保持一种观照,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 答:观照也是一个训练,它也是要有一个长时间的训练。不是说你一下子就能够做到的。从普通一点来说,当我们每一个念头生起的时候,我们可以培养一种觉察的能力,我们的心本身是具备有觉察能力的,我们知道,我现在想起什么了,我现在一个什么样的念头出现了。这种能力我们是有的。但只是因为我们平常的人,这种觉察的能力,它的力量非常非常地弱。而那个念头本身的力量很强。所以你观照一下,可能很快就没掉了。但是你现在如果说,你在强化这种观照力,如果观照的力量越来越强了,那么被观照的这个影像,这个念头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弱?)。因为能够观照的这个心,和所观照的这个念头,其实都是我们心的作用,它要占据能量。 - 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的心,当一个念头产生的时候,当这个心活动的时候,它需要提供的能量是一百分。如果你没有任何观照的情况下,那么在这个念头上,它会把一百分的能量都给使用了,它的力量很强大。如果当你起观照的时候,这个观照也是一个心念,也是一种心,当这种观照的心产生的时候,这个观照的心念活动,它是需要有能量的。那你刚刚开始观照的时候,它所需要的能量可能只有,百分之五或者百分之十。你用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的能量,去对抗那个百分之九十的能量,你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你现在要强化这种观照力的力量,也就是让这个观照力掌握更大的能量,更多的能量。当这个观照力掌握更大的能量和更多能量的时候,那么这个念头里所拥有的能量,将会越来越少。最后有可能你的观照力,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的时候,可能有百分之百的能量,都在这个观照的上面,那个被你观照的念头,最后它就剩下一个影像,它一点点都没有这种能量在产生作用,那么它对你的影响将会只是一个影像,一点都不会有力量了。大概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 我用这样的一个比较形象的方式来说明,主要是要显示,当我们的观照力越来越强的时候,这种念头对我们影响的力量,将会越来越小。因为它本身是没有力量的。比如你想起一个人你非常生气。为什么非常生气?是不是说你一想这个人,你就一定会生气呢?你和他是朋友的时候,你想他是不会生气的。可是后来你们变成仇敌了,你想他才会有生气。可是你想他会生气,这里其实有一个强烈的嗔恨心,这样的一种力量在那里。其实真正对你产生生气的是那种在影像的背后,它有一个强烈的嗔恨心作为基础。这种强烈的嗔恨心,如果已经被你化掉了。这个人当他出现,其实对你是不会有影响的。就像这个道理是一样。 - 所以就是说明,我们要增加这种观照力的能力,也就是要增加它的能量。怎么增加它的能量?也就是要不断地强化它,不断地训练它。那么这些念头对我们的影响,力量就会越来越小了。我们只要有一定禅观经验的人,一定都能体会得到。如果没有禅观经验的人,每一个念头对他来说,就是一切,就是全部,对你的影响将会是百分之百的。 - ==问:法师我有一个问题。刚才讲到自证分是体,见分、相分是用。能够知道自己在认识是自证分。会不会把自证分当作我来执著,这个自证分是不是阿赖耶识?== - 答:你要把它当做我就不对了。你要认识到每一个心念,都是没有我、没有我所。这也是将来我们如果进一步修这些,尤其是修空性观的时候必须要做的。每一个心念的生起,它就是一个心念,它是没有我也没有我所的。你把它当做我,这就是我们常人的习惯。这种习惯是不对的。佛教里就会有很多道理来破斥你。你说,这个心念是我,你高兴的时候是我,那你不高兴的心念是不是我呢?因为我们每一个念头,它的性质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每一个心念其实都是独立的,不一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多很多的心念,就像一个动物园一样。我们的内心世界,你说哪一个心是你,哪一个心不是你?你说不清楚的。所以我们要用缘起的智慧去透视,透视了之后,我们才不会把它当做是我。当我们不会把它当做是我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从这个念头里跳出来。这个时候你对念头的时候,你就会很轻松。因为你会感觉,你无非就是一大堆念头在活动。你的心灵世界,无非就是一大堆念头在活动。其实这些念头它只是一个缘起的东西,缘生缘灭的,任何一个念头都不代表你自己。我们如果有一定的禅观基础,我们会慢慢就能够体验到,这样你就会很轻松了,否则你就会很容易被一些念头给抓住,你会很辛苦。 - ==问:法师我想问一下,缘起性的心念就像唯识宗说的,唯识是倾向缘起性,它的前后心念相续因缘。但是缘起,就是原我的心。就是禅宗说的,在寻找原来的自我。它是不是从原我的心性中起来的?== - 答:我知道你的意思,你这个表述就不对。从一个原我?佛教是讲无我,你哪里来的一个原我。原来的自我?禅宗也没有讲找原来的自我。其实这也是修行中一个极大的误区。这个心性它是非我非我所的,如果当你加上一个我了之后,它就是变成被你(的)“我执”包装过的一个东西,最后你所证得的,其实根本就不是空性了。空性是没有我、没有我所,它是超越任何意识的东西,它没有离开空性。当然我们凡夫心的产生,它有这个有漏的种子、无明,它离不开这些基础。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心念,它都有它的基础,我们无尽生命的一个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种子。那么这些种子它的相续,就导致我们现在生命的相续;这些种子的活动,就导致我们现在的身口意的活动。 - ==问:在心法当中,有没有对一个事物的善恶或者好坏的分辨能力?== - 答:心法如果没有分辨能力,那还色法有分辨能力呀? - ==问:法师,种子遇缘起现行,这个缘是不是相分?== - 答:种子生现行。现行本身包含着见分、相分、自证分。种子生现行的助缘,就是八识、三性诸法,就是一切法。每一个种子生现行,它都有不同的因缘,这个我们下面会说到。比如眼识生起它要具备哪些条件,耳识的生起要具备哪一些条件。就是每一个心念的生起,它都有相应的因缘,或者是内因或者是外缘,都是有因缘的,这个要落实到具体因缘。什么心会有什么样的因缘,比如你贪心的生起,你肯定是有贪的种子,你这个人有贪的习惯,然后你要看到你喜欢的东西。如果你看到很讨厌的东西,你可能不会起贪心,你可能起嗔恨心了。所以具体到每一个心念的产生,都有它自身的因缘。 - ==问:法师,有个问题。学习南传的时候,南传它是不讲念头有见分、相分、自证分,前一念头和后一个念头的。这种念念的生灭,在他们来看自证分只是一个,后一个念头对前一个念头的再认识。两者之间是平行的,而不是体和用之间的关系。我就想问一下,唯识是怎么成立它的自证分?== - 答:你说南传有讲自证分吗? - ==问:不不,它没有讲。它只是说后一个念头对前一个念头的认识,这是相当于。== - 答:你这种相当就不对。其实这种说法在唯识里也是一样。唯识讲的心法是四缘生,四缘生里其中有一个等无间缘。等无间缘就是体现了识的(相续)。唯识最喜欢用的一个比喻,就是用流水来比喻我们的意识活动。这个流水的过程,它是属于一个念念生灭的过程。就像前面的水,我们在流水的时候,前面的水一定要流过去,后面的水才能流得上去。其实心的活动也是一样的,一念一念,前面的念要腾出空间来,后面的念头才会上去。所以心不是一个常恒不变的、一个固定的实体,它是一个由念念生灭、念念相续,形成的一种心念的延续。这种心的延续它是揭示了心的活动的一种特征,同时也说明了心念的活动本身,它前念会带动后念,前念会作为后念的一个开导依。开导依也就是开路,所以前念会带起后念,后念又会带起后念。它是说明念头本身,每一个心念在活动中,它本身的一种前后念的关系。这个跟唯识讲的自证分和相见二分的关系,根本就是两码事的,它要说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 - ==问:我觉得就是说,像我现在看到一颗树,我当时没有反应。然后我第二个念头就反应。哎,我在看一个树。这个是不是自证分?还是说已经是见分?就是说我突然感觉到,我现在在看这棵树,那这个是属于自证分、还是属于见分?== - 答:你看到一棵树的时候,只要这个影像出现了,它就是见分、相分、自证分都有了。因为自证分、见分、相分,它是同时出现的。每一个心念当它出现的时候,同时就有一个影像。当然至于说,你觉得这个影像好与不好,那么这个就是说有没有介入意识,是属于现量、比量的范畴,不是属于什么前后念的问题。这是两码事的。当然有的时候,我们的分别会滞后一点。比如说你看到一个东西没感觉,这是一个现量。你甚至不知道,你说不出来,就是一个很单纯的影像,这是属于五识的作用。然后马上你就会伴随着一大堆情绪、经验,就会出现概念、出现判断,那么这就是进入一种意识的状态。 - ==问:请问一个关于菩提心的问题。在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那么在成就菩提道的时候,是哪一个心念使我们可以获得空性见?== - 答:怎么跑到菩提心去了,天天没有忘记菩提心啊。从菩提心到空性见,像《百法》里的思心所,还有慧心所,这都是蛮重要的。慧,抉择是帮助我们证得空性的关键。比如像欲,欲望的欲,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一种欲望,是一种善法欲。我要成佛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这个欲心所是很重要的。我一定要利益一切众生,我要以利益一切众生,作为我尽未来际的事业,那么这就是一个思心所的作用,意志的作用。你要有一种强烈的意愿。如果你没有这种强烈的意愿,你这个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 - ==问:那空性见的形成,有时候那种非常强烈的欲望,是否可以导致空性见的形成?== - 答:空性见的形成要靠闻思,先要从闻思树立正见,然后再作止观。 - ==问:法师刚才说,有为法是对立的世界,有染和净、好和坏,还有能缘和所缘。然后又说凡夫心是建立在能缘和所缘的基础上。但是凡夫心是把能缘和所缘对立起来了,然后对立以后,执这个能所二者为真实有,最后进入了一种遍计所执的世界。怎么理解把这个能缘和所缘对立起来,又怎么理解能缘和所缘都是真实有,能缘和所缘实际上不是真实有的。又或者说,如果认为能缘和所缘不是真实有的,那么就可以摆脱了这种遍计所执的世界。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 答:可以。能和所就是见分、相分,它只是一种因缘的假相,缘起的,如幻如化的。所以在佛经里用得最多的概念,就是对有为法的说明,一个是假,一个是幻,虚幻。你要认识到它是因缘的假相,你就不会产生我法二执。因为我们是把能所,认为是实实在在的能,实实在在的所,然后进行分别、判断、执著,然后就把很多情绪,就培养起来了,带动起来了,然后我们就进入一种凡夫心的世界。如果你认为它是一个很虚幻的东西,你的执著就会减少了,执著减少了,它对你的影响就会小了,那你的念头相应地也会能得到平息,你的心也会很平静。你的心很平静的时候,这时候你的心是比较接近于空性的,对你修空性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灵环境。就是你对依他起怎么样认识,这是修行的关键。佛法的修行为什么要强调正见,第一个是正见,其实就在这里。 - ==问:刚才法师讲,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依他起性。我想这个依他起性里,是不是包含了善和恶的种子?== - 答:对啊。 - ==问:那又说依他起的当下就是圆成实性?== - 答:依他起性它没有离开空性,它是在空性上所呈现的一种影像。如果你不执著于这个影像,你就可以透过依他起的影像,直接当下就可以契入空性。 - ==问:慈悲心应该也属于善的种子这一类,那么我要不断地熏修这种慈悲心。但这也是属于一种有为法,既然是有为法,它就是属于遍计的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我为什么要不断地熏修这个呢?比如说我修菩提心,不断地修到比较强,就是意念力非常猛地那种。但是这是无常的。阿罗汉是属于已经证得空性了,既然是证得空性的,那他就不需要再圆满慈悲圆满智慧。但是为什么还说他比不上佛陀,比不上菩萨,对不对?那归根结底还是这个方面,慈悲心和智慧上不如。== - 答:善观的这个观念里,有一个很严重的断见。所以他一想到无常就想到断灭了,这是蛮可怕的一种观念。无常不是断灭。正是因为无常所以你才要修,如果不是无常的话,你没法修,因为它是固定的。正是因为无常,所以你才可以创造因缘,形成无尽的一种良好的相续,因为你不断在创造因缘,所以你就会形成一种善的良性的。因为是无常所以你才可以改造,如果不是无常的话,一切都是固定的,你的菩提心也修不起来了,如果你没有慈悲心,你永远也修不起来,是不是? - ==问:法师,我想问一下,证自证分和比量有什么区别?== - 答:证自证分和比量有什么区别。证自证分是一种认识的工具,它是认识的本身。比量是一种认识的方式。比如说在心的认识里,有现量、有比量还有非量。证自证分在三量里,它的认识应该只是一种现量,它只是一种自证,一种很单纯的自证,我想它应该只是一种现量。 - 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