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媒大学
00:00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及学院介绍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6340.png]]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6423.png]]
1.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高校,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大学。
2. 中传是许多传媒学者心中的理想学府,被誉为传媒学子的梦中形象。
3. 学校的新闻学院、电视学院、广告学院以及煤种实验室,历史较为悠久。
4. 新闻学院、电视学院、广告学院目前发展良好,拥有较多的A加专业。
5. 这些信息可在百度百科及学校官方网站上搜索获取。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6505.png]]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6587.png]]
1. 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的重要网址会发布初试、复试及每年考纲通知。
2. 各个学院的官网提供学院的研究方向、师资力量等信息,供考生了解和报考。
3. 中传研招公众号会同步研究生招生网的所有通知,建议关注以获取最新信息。
4. 学校官网和公众号会展示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风光,让考生对学校有更直观的了解。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6669.png]]
1. 学姐在直播中遇到声音被吞噬、断断续续的问题,怀疑是网络问题,并尝试切换网络以改善情况。
2. 学姐正在分享中国传媒大学的相关信息,包括校园风景的美丽以及学校的地理位置优势,距离国贸仅五站地铁,便于实习和出行。
3. 提供了中国传媒大学VR校园的网址,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前去查看,以更直观地了解校园环境。
4. 建议关注中国传媒大学的公众号,以获取更多校园动态,如春天天花盛开时学生会拍摄的照片等。
5. 直播间欢迎新加入的同学,并说明当前正在进行中传的择校课直播,学姐在调试设备后会继续分享有关中传的信息。
02:55 中国传媒大学校园风光与院校优势介绍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6750.png]]
1. 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的摇篮,为行业输送大量人才,校友网络广泛,尤其是在北京地区的传媒行业。
2. 新闻传播学科评估为A加,包括新闻与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学科评估优秀,师资力量雄厚,实践经验丰富。
3. 学校传媒氛围浓郁,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传媒工作环境,如常见的拍摄作业场景,实习机会众多。
4. 传媒资源丰富,学生在实习时常常会遇到同样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实习生,形成紧密的行业联系。
5. 学校因特定专业设置,如表演系,校园内帅哥美女众多,明星频出,为校园生活增添亮丽风景。
06:17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资源及招生信息详解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6827.png]]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6909.png]]
1. 2025年最新的复试通知已发布,涉及招收方向及人数,显示学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各大院校中相对较大。
2. 学校各学院如电视学院、新闻学院、广告学院等,每年招收的研究生人数众多,分别达到三十多个、二十多个、十多个。
3. 新闻与传播专业划分方向细致,共有18个招生方向,每个方向不仅限于推免,也面向考研学生。
4. 国际传播白杨班原先仅招收保研学生,今年首次开放四个名额给考研学生,体现了持续扩招的趋势。
5. 电视学院的招生人数也呈现扩招趋势,从两年前的60人上升至今年的64人,反映了整体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08:38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分数线及流程解析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6983.png]]
1. 中国传媒大学的考研流程包含一个独特的材料评议环节,这使得其考研流程相较于其他学校更为复杂。
2. 初试总分需达到或超过国家线,且单科成绩也需达到相应分数,考生才能获得材料评议的资格。
3. 所有初试总分过线的考生可以在二月底至三月初通过中传网站提交材料,以获取材料评议分数。
4. 只有初试总分过线的考生提交的材料评议分数才会被计入系统,未过线考生提交的材料评议分数不会出现在系统内。
5. 综合成绩由初试分数和材料评议分数综合评定,达到各学院设定的分数线后,考生才能进入中国传媒大学进行线下复试。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7061.png]]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7135.png]]
1. 2023年的分数线显示,新闻学院和广告学院的综合成绩分数相对较低。
2. 分数较低的原因在于,每年教师评定材料分数的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导致最终材料评议的总分每年都有不同额度的变化。
3. 因此,最重要的是以学校正式公布的招生分数线作为参考标准,以确保准确性和公正性。
4. 对话中还提到了今年的报考数据,但具体数据内容未在对话中详细说明。
11:52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报考趋势与初试特点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7212.png]]
1. 2025年至2022年,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人数逐年下降,从12500名降至6050名,反映出新传考研整体人数的下降趋势。
2. 尽管报考人数下降,但多数学校仍在持续扩招研究生,对有考研需求的同学来说是个利好消息,意味着竞争压力可能相对减小。
3. 中传的初试考察内容更加综合化,侧重于基础知识,而非死记硬背或极端偏难的题目,适合跨专业或新传基础稍弱的同学。
4. 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专业方向(MOC)划分非常细致,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人研究背景、专业背景和职业发展方向进行选择,提供了高度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5. 不论是小语种、英语专业背景,还是新闻、文学相关专业,中传都能提供匹配的专业方向,如国际传播、新闻学院、电视学院、广告学院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3:27 中国传媒大学MOC专业方向选择与考试流程详解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7297.png]]
1. 初试成绩与材料评议成绩共同构成综合成绩,其中初试成绩占70%,材料评议成绩占30%,用于决定是否进入复试。
2. 综合成绩将在中传的研究生招生网站上公布,根据此成绩按一定比例划定进入复试的人数,比例大约为100分之120。
3. 复试包括专业能力考核、综合素质考核和外语听说能力考核,各学院具体考核方式可能不同,但总分算法一致,不计入材料评议成绩。
4. 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由专业能力考核(可能为笔试)、综合素质考核(面试)和外语听说能力考核(面试中)三部分组成。
5. 最终总成绩计算方式为初试成绩除以5乘以50%,加上复试成绩乘以50%,即使初试成绩接近分数线,复试表现优异仍可显著提升总成绩。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7422.png]]
1. 复试流程包括专业能力考核,大多数学院采用笔试,部分专业如电影可能需现场创作。
2. 综合素质考核通过面试环节进行,与大多数学校相同。
3. 外语听说能力考核占比10%,形式为随机抽题交流问答或追问。
4. 详细复试方案、考核内容及所需准备材料,可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站上查询。
5. 每个学院每年的复试方案都有具体指导,确保学生了解考试要求和准备方向。
18:30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制、学费、奖学金及住宿情况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7458.png]]
1. 学制与学费:中传硕士研究生学硕为三年,学费每年8000元;专硕为两年,学费每年1万元。
2. 奖学金政策:奖学金全覆盖,一等12000元,二等8400元,三等4000元;研究生最低可获4000元奖学金,加上6000元补助,足以覆盖学费。
3. 住宿安排:学硕提供三年住宿,专硕仅提供第一年住宿,第二年起需自行解决住宿问题,或根据个人计划选择回家乡工作或去其他城市实习。
4. 专硕课程设置:专硕研一有课程安排,研二主要为毕业设计、论文及实习或求职准备,因此第二年不强制在校住宿,提供灵活的选择空间。
5.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硕还是专硕,中传的奖学金政策能够确保学生无需承担学费,同时住宿政策和课程设置为专硕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20:20 中国传媒大学奖学金与导师选择说明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7535.png]]
1. 学校提供各类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这些奖学金在每个学校都普遍存在。
2. 国家奖学金金额为硕士研究生每年每人2万,博士研究生每年每人3万。
3. 学业奖学金可由学生申请,而国家助学金则通过“三助”形式发放,即助管、助教、助研岗位,每月可获得几百元。
4. 学生可在学校申请“三助”岗位,以获得额外的经济支持。
5. 对话中还提及了导师介绍,但仅列出了一小部分老师的简介。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7612.png]]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7692.png]]
1. 中传每个学院的师资力量雄厚,不仅限于商业PPT教学,涵盖大量优秀的传媒专业教师。
2. 作为传媒类专业院校,中传的所有老师都专注于传媒领域,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传媒资源和课程。
3. 学生有机会跨学院蹭课,自由选择喜爱的老师的课程,提供广泛的传媒类型课程学习机会。
4. 导师选择通过开学后的双选会进行,部分学院允许学生通过邮件提前联系导师,但导师回复不确定。
5. 参考书目需另行提供,未在对话中提及具体细节。
23:23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参考书目及备考策略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7768.png]]
1. 中传自21年起考试改版后,官方未提供参考书目,现有书目是基于21年考试改革前的总结。
2. 必学基础包括新闻传播理论、新闻学概论、融合新闻学,这些都是考试的重要基础部分。
3. 特别加入了一本关于融合新闻学的书籍,认为其对440的考察方向非常契合,因此加入参考书目中。
4. 这本融合新闻学的书籍被认为是考试准备中可能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强调了其在考试内容中的潜在重要性。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7894.png]]
1. 传播学教程和新闻学概论是中传课程中最核心的两本书,覆盖了80%的新传基础理论。
2. 中传考试重点在于基础知识,因此这两本书非常重要;而网传及段鹏老师的传播学基础则用于深化理解。
3. 媒介、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也是重要科目,尽管近年来新闻史在考试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4. 新闻史考题趋势是结合当前实际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偏重历史上的细节或冷门知识点。
5. 对于中国新闻史的准备,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上,不必过分深入历史的细节。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7929.png]]
1. 新闻采写编评是中传考试的重要部分,但实际操作如报道策划或研究设计不会在考试中出现。
2. 考试主要以理论题形式考察学生,强调对新闻实务理论基础的掌握。
3. 中传的考试大纲、题型和参考书目核心在于“基础”,要求考生基础知识扎实。
4. 考生应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进行知识拓展,以提高考试成功率。
5. 总体而言,中传考试重点在于检验学生对新闻学基础理论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
26:22 中传专硕新闻传播考试内容与策略解析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8010.png]]
1. 新闻学和传播学部分,新闻学理论考察较多,因为中国传媒大学(中传)更注重实践和新闻板块,新闻学的理论考试内容相对更多。
2. 采写编评题目每隔一至两年会出现一次,而新闻史考察频率较低,大约每两三年一次,且题目基础。
3. 外国新闻史至今未在考试中出现,尽管包含在考试大纲内;传播学进阶理论考察倾向于基础理论的当代变化,而非前沿理论。
4. 网络传播(网传)部分强调理解与掌握,作为论述知识点的来源,而非死记硬背,结合新闻学基础理论进行考察。
5. 传播学研究方法、广告学、公关以及实物写作等不在考纲范围内,考试侧重于基础知识点的考察,如新分类的简答题。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8090.png]]
1. 新闻理论与实务理论为基础,包括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点如短视频、大数据新闻等。
2. 论述题聚焦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网络传播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心智生产力、内容创作及适时核查把关等方面,体现为研究热点。
3. 主题写作通常要求结合媒体融合实践,探讨全球化智能化背景下主流媒体建设的风险与应对策略,这成为中传考试的常见框架。
4. AI对新传领域的影响成为近两年考研准备中的基础且热门话题,考生需重点准备。
5. 中传的考题构成主要包括新闻理论、实务理论、研究热点如人工智能影响,以及结合实践的主题写作,总分为300分。
30:42 中传新闻与传播专硕考试趋势及备考策略分析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8215.png]]
1. 新闻理论与新闻实务理论在24年考题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对于MOC专硕,更侧重于新闻理论的考察。
2. 论述题主要聚焦于媒体融合与视听传播的演进变革路径,体现了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关注。
3. 考试中还涉及传播相关理论的论述,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化对传播学基础理论的理解。
4. 主题写作要求结合具体实践,如乡村振兴背景,探讨媒体在社会进程中的功能与作用,突出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影响力。
5. 整体而言,考试内容紧密围绕主流媒体、媒体融合、视听传播及传播理论,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如乡村振兴,考察学生对媒体功能与社会变迁的理解。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8261.png]]
1. 近三年的考试题目主要集中在新闻理论、新闻实务理论以及分类理论的考察上,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
2. 论述题通常结合当年的热点传播事件,探讨主流媒体如何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3. 主题写作部分要求结合具体实践背景,讨论在特定情境下的创新策略,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察方式。
4. 考试趋势显示,虽然每年题目相似度高,但并非完全重复,主要通过翻新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考察方式来保持新鲜感。
5. 应对中传考试,除了深入理解基础知识和理论外,还需要提升在规定时间内的写作速度和书写能力,这是考试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8339.png]]
1. 中传334题型为主题写作,要求完成一篇论说文;440题型则为简答题和论述题,考察方式更加综合,将基础知识融合在对综合能力的考察中。
2. 考题通常不会追求个别热点案例或社会共同关注的新闻事件,而是紧跟时代热点,特别是国家媒体发展方向,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改善现状的措施和机制。
3. 考试难度从题目的角度来说是中等偏下,但写字量的难度较大,主题写作需要在3小时内完成3000字,通过系统的训练可以达到这一要求。
4. 考生的基础知识必须非常扎实,并且需要深入理解,这包括多阅读中传老师及其他学校老师近几年发表的论文,以此反哺所学的基础知识。
5. 中传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媒体融合、视听理论、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以及国际传播五个大点上,考生需围绕这些重点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33:26 中传考研备考策略与考察特点
35:18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备考策略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8419.png]]
1. 三月份利用启航班,通过新闻学传播学带读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基础理论是中传考试的重点。
2. 四到六月份紧跟精讲课,深度理解新传知识,构建理论框架,开始逐步练习写作,即使字数未达标也要持续积累。
3. 七到九月份进行动笔练习答题,整理并背诵理论知识,强调早期开始练题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4. 十到十二月份,规范答题时间,训练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题目,回顾并补充热点案例和理论,完善答题素材,复盘并背诵专业基础,总结答题经验。
5. 最后,带着充分的准备和自信走进考场,完成专业课的答题。
37:47 中传考研备考策略及真题分析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8551.png]]
1. 今天的分享主要围绕中国传媒大学考研及学校相关情况展开。
2. 麦丽分享了关于中传考研的详细信息,并解答了杰哥提出的问题。
3. 作为中传学长,强调了中传考研题目虽非书上原题,但都基于初试准备过的知识点。
4. 过去三年中传的考题改革后,题目整体较为简单,考生无需担心遇到完全不会的题目。
5. 考生应放心备考,确保对相关知识点的全面掌握,以应对考试中的各种题目。
![[4-成果/公开课/26择校课/attachment/中国传媒大学/IMG-20250326140958638.png]]
1. 中传考试强调深度和特色,特别是主题写作部分,需要大量阅读论文来提升答题能力。同时,考试内容紧密联系教师的研究热点,如短视频叙事方式、媒体融合等。
2. 材料评定中,中传重视学生的实践经历和研究设计,包括但不限于在新闻、电视、广告等领域的实践成果,以及研究设想和自我陈述的质量。
3. 报考中传的初试题目需要重视,特别是对于实践经历丰富或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深度的学生,材料评议中研究设计和自我陈述占比较高。
4. 参加中传的夏令营对复试有优势,特别是如果拿到优秀营员,复试时将有综合成绩加分,且能提前与学院老师建立联系。
5. 中传的报录比及复试比情况,尽管具体数据未公布,但整体趋势显示报考人数有所下降而招生名额增加,复试比大约为120%,即录取10人时约有12至13人进入复试。
40:05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申请材料评定要点解析
43:03 中传考研:双非学生上岸机会与夏令营优势
45:22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报录比与复试比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