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为什么要使用 KG 笔记法?
欢迎!KG 笔记法是一套能帮你将零散知识点,编织成一张属于你自己的、清晰且不断生长的知识网络的方法。
它的核心思想很简单:**知识要么是讲述某个概念的,要么是讲述概念之间的关系的。所以知识管理就像建立维基百科一样,为每个“概念”建立笔记;再像讲故事一样,把概念之间的“关系”说清楚。**
本手册将引导你走向一条从入门到精通的路径:
1. **核心三步法:** 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操作,掌握它就能解决 80%的问题。
2. **一个好习惯:** 让你的知识库质量倍增的关键一步。
3. **常见问题与应对:** 扫清初学者的困惑。
4. **属性与继承:** 进一步将知识结构化。
5. **高阶技巧:** 处理复杂的场景。
让我们从核心开始。(请在开始之前阅读 [[IRK框架入门教程]],本方法侧重于管理可复用的知识内容。)
## 第一部分:核心三步法
### **第一步:为“概念”建笔记**
这是最基础的一步:为知识建立基本单元。
- **要做什么?** 为你遇到的每一个重要的“名词”(比如一个理论、一个人物、一个专业术语、一个产品等),创建一个专属的笔记页面。
- **怎么做?**
1. **创建笔记:** 以概念的名称作为笔记标题。例如,创建一篇新笔记,标题为 `[[手机成瘾]]`。
2. **聚合信息:** 把所有关于这个概念的内容,比如它的定义、相关事实、数据、你的想法等,都放进这篇笔记里。
3. **补充别名**:一个概念不可能只有一个名字,因此把这个概念的别名都写入笔记的别名中。比如 `手机成瘾` 的别名还可以是 `强迫性手机使用`、`智能手机成瘾`、`smartphone addiction` 等等。
- **小技巧:** 如果你需要记录一些内容,但不确定它属于哪个具体概念,别担心。先把它放进一个你认为相关的、范围更大的概念笔记里。例如,关于“OLED 烧屏”的知识,如果暂时不想为它单建一篇笔记,可以先记在 `[[OLED]]` 或者 `[[显示器]]` 这篇笔记里。先收录,再整理。
### **第二步:为“关系”写故事**
如果说概念是“点”,那这一步就是“连线”。
- **要做什么?** 当你需要***用一段话来解释***“概念 A”和“概念 B”是如何相互作用时,就为这个“互动”本身创建一篇新的笔记。
- **什么时候用?**
- 比如当你想分析“*印象笔记*和*Obsidian*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 当你想论述“*父母的控制*是如何导致*手机成瘾*的?”
- **怎么做?**
1. **创建关系笔记:** 为这个关系创建一篇笔记。笔记标题需要能清晰地反映出关系所涉及的概念以及关系的类型。因此笔记的标题格式为 `[[概念A-关系类型-概念B]]`。
2. **限定关系类型:** 为了保持简单易用,我们把关系限定为四种:
- **关联:** A 和 B 有什么联系? (例: `[[知识管理-关联-信息过载]]`)
- **对比:** A 和 B 有哪些异同? (例: `[[印象笔记-对比-Obsidian]]`)
- **影响:** A 如何导致或改变了 B? (例: `[[运动习惯-影响-睡眠质量]]`)
- **应用:** 如何将 A 用在 B 上? (例: `[[人工智能-应用-医疗诊断]]`)
3. **填充内容:** 在这篇“关系笔记”里,集中篇幅把这个“故事”讲清楚。
4. **在概念笔记中链接关系笔记**:在相应的概念笔记中链接这篇关系笔记,从而形成“点-线-点”结构。比如在`[[印象笔记]]`和`[[Obsidian]]`两篇笔记中链接回`[[印象笔记-对比-Obsidian]]`。
- **小技巧(命名简化):** 如果一个关系已经有了一个公认的名字(比如一个定律或理论),请直接使用它!例如,`[[电压-电流-电阻-关系]]` 直接命名为 `[[欧姆定律]]` 会更好。
### **第三步:用“链接”织网络**
这是让所有笔记“活”起来的关键。
- **要做什么?** 在写任何一篇笔记时,只要提到另一个已经创建了笔记的“概念”或“关系”,就用 `[[]]` 把它框起来,创建一个内部链接。
- **怎么做?** 比如,在 `[[幸福-影响-寿命]]` 这篇关系笔记里,你写到:“……这种积极 `[[情绪]]` 会直接影响人体的 `[[免疫系统]]` ……” 你只需要给“情绪”和“免疫系统”加上链接,它们就自动连接到了你的知识网络中。
- **你将收获什么?** 未来某天,当你查看 `[[免疫系统]]` 这张卡片时,软件的反向链接功能会告诉你,它曾出现在 `[[幸福-影响-寿命]]` 的讨论中。这个发现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 一个让知识库更可靠的好习惯:注明出处
**任何源于外部的知识,都必须清晰地注明其出处。**
这就像写论文一样,是对知识源头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一个有源可溯的知识库,才是你未来思考和创作时值得信赖的后盾。
- **为什么这至关重要?**
- **可回溯性:** 几个月后,当你对一条笔记产生疑问时,可以迅速回到原文,重温当时的语境。
- **避免剽窃:** 这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思想诚实的表现,避免将他人的观点误认为是自己的。
- **怎么做?**
- 如果你使用 zotero 等任何文献管理软件,可以使用 citekey 语法来引用任何参考资源,如 `[@Danner2001]`。
- 如果你不使用文献管理软件
- **对于书籍/文献:** 采用你习惯的任何一种引用格式,如 `(作者, 年份)`。
- **对于网页文章:** 附上 `[来源URL]` 和 `(访问于YYYY-MM-DD)`。
## 实战演练:处理一条研究发现
理论说完了,让我们用一个真实的例子走一遍核心三步法。
**场景:** 你在阅读文献时,看到一段话:“研究发现,父母的心理控制会影响青少年的手机成瘾。具体原因如下……”
**操作开始:**
1. **第一步:建概念笔记**
- 创建一篇新笔记,标题为 `[[父母心理控制]]`。
- 创建另一篇新笔记,标题为 `[[手机成瘾]]`。
- (现在你有了两个独立的知识点)
2. **第二步:写关系故事**
- 识别出这是一个“影响”类的关系。
- 创建一个关系笔记,命名为 `[[父母心理控制-影响-手机成瘾]]`。
- 在这篇笔记里,详细记录这项研究的细节、数据、你的思考,并**注明出处**(比如 `(来源:[@张三2025])`)。
- (现在你把这两个点连接了起来)
3. **第三步:链接成网**
- 回到 `[[父母心理控制]]` 和 `[[手机成瘾]]` 这两篇笔记,在笔记的某个地方,加上指向 `[[父母心理控制-影响-手机成瘾]]` 的链接。比如可以在 `[[手机成瘾]]` 里写一句:“导致手机成瘾的家庭因素,详见 `[[父母心理控制-影响-手机成瘾]]`”。
- (现在,你的知识网络变成了双向连接,从任何一个点出发都能找到另外两个点)
**完成!** 通过这三步,一条孤立的信息就变成了你知识网络中一个可追溯、可扩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 [! Warning] 注意
> 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创建关系笔记。如果你觉得某些内容就是在讲述某个概念,你就可以将它记录到对应的概念笔记中,然后完善相关链接即可。
## 第二部分:常见问题与应对原则
当你开始实践核心三步法时,很可能会遇到以下两个“选择困难症”。这里的原则是为了告诉你:别担心,怎么选都对。
1. **“这段话,要不要拆成新笔记?”(笔记独立原则)**
- **问题场景:** 你在一篇笔记里写下了一段很有见地的话,你在犹豫要不要把它独立出来。
- **决策法则:** 问自己一个问题——“在未来,我有没有可能想要**单独链接或搜索到**这段话?”
- **如果答案是“是”**(比如,这是一个你经常引用的核心论点),那么就果断地把它独立成一篇新的概念或关系笔记。
- **如果答案是“否”**(它只是对当前主题的补充说明),那就让它留在原地。
- **核心思想:** 独立,是为了未来能更精确地“被找到”和“被引用”。
2. **“这段话,到底放哪儿好?”(灵活记录原则)**
- **问题场景:** 一段内容,既和概念 A 有关,也和概念 B 有关,你不知道到底应该在《概念 A》还是《概念 B》中,陷入了“分类焦虑”。
- **决策法则:** **别焦虑,怎么放都对!**
1. **方案 A(懒人做法):** 随便把它放进 `[[A]]` 或 `[[B]]` 中的任何一个,然后在里面链接到另一个。
2. **方案 B(拆分做法):** 如果它值得被独立,就按“独立原则”把它拆出来,再让 `[[A]]` 和 `[[B]]` 同时链接到它。
- **核心思想:** 这套系统是灵活的,它强大的链接能力可以弥补任何“不完美”的分类。请记住我们之前说的**默认整合,按需分解**的实用主义思想,这正是这个思想的最佳体现。
## 第三部分:用属性与继承构建结构化知识
当你对基础操作不再困惑后,就可以引入两个强大的武器——“属性”与“继承”,让你的知识库变得更结构化、更精确。
### **用“属性”定义概念**
有些链接,可以让我们对概念笔记进行更精确的查找。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引入**属性(Attributes)**。
- **要做什么?** 在概念笔记头部的 YAML 区(也就是被 `---` 包裹的区域),为这个概念定义清晰的“属性”和“属性值”。
- **怎么做?**
1. **场景:** 比如我们现在在研究“红米 K80“这款手机,在 `[[红米K80]]` 这篇笔记中记录这款手机的信息。
2. **操作:** 在笔记的 YAML 区,可以这样写:
```
---
别名: Redmi K80
屏幕: [[OLED屏幕]]
处理器: [[骁龙8Gen3]]
发布时间: [[2025-06-26]]
---
```
- **你将收获什么?**
- **更结构化的内容:** 概念的核心信息一目了然,非常清晰。
- **精确的连接:** 你不仅知道 `红米K80` 和 `OLED屏幕` 有关,更明确地知道前者“搭载了”后者。
- **强大的查询能力:** 未来你可以利用简单的查询功能搜索到所有“处理器”是 `[[骁龙8Gen3]]` 的设备。
- **注意事项**:**并非所有链接都应该放入属性区。** 只有那些可用于检索概念笔记的、与概念本身性质相关的内容才放到属性区。其他链接应依然放在正文中,用于在**叙事和论证中建立上下文关联**。
### **用“继承”减少重复**
你会发现,很多概念会共享同一组属性或是存在一些共性知识。比如,所有“手机”都有“屏幕”和“处理器”,所有“鸟”都“有翅膀”。为了避免每次都重复定义,我们可以使用**继承(Inheritance)**。
- **要做什么?** 在“子概念”笔记中声明它继承自哪个父概念笔记(如果没有就创建它)。
- **怎么做?**
1. 在 `[[手机]]` 这个父概念笔记中,你可以写明一个“手机”应该有哪些属性。
2. 在 `[[红米K80]]` 这个子概念笔记中,通过一个属性(比如 `parent` 或 `父概念`)声明它的父概念:
```
---
别名: Redmi K80
父概念: [[手机]]
屏幕: [[OLED屏幕]]
处理器: [[骁龙8Gen3]]
发布时间: [[2025-06-26]]
---
```
- **你将收获什么?**
- **构建清晰概念层级:** 像建立家族树一样,为你的概念建立清晰的层级关系。
- **确保一致性:** 保证同一父概念下所有子概念的属性结构是一致的。
- **减少信息冗余:** 这正是“不重复原则”(Don't Repeat Yourself)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一些属性,或是一些信息在完全可以只记录在“父概念笔记”中,而不用在多个“子概念笔记”里重复记录。比如“鸟类”的共同特征(比如“有羽毛”、“大多会飞”),只需要记录在 `[[鸟类]]` 这篇笔记里。在 `[[麻雀]]` 的笔记里,你无需重复记录这些,只需专注于描述麻雀的独特之处。当你想了解鸟的共性时,点击链接查看父概念笔记即可。
## 第四部分:高阶技巧(仅在需要时查阅)
这里的技巧是用来解决那些极端复杂的知识场景的。请不要在一开始就学习它们,当你真正遇到这些问题时,再来查阅即可。
#### **关系嵌套:“如何讨论‘关系’的‘关系’?”**
- **应用场景:** 当你想用一个理论(概念 A),去解释另一个现象(关系 B)时。
- **示例:**
- 现象(关系 B):`[[汇率制度-影响-总产出]]`
- 理论(概念 A):`[[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嵌套关系笔记:** 您可以创建一个叫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应用-(汇率制度-影响-总产出)]]` 的笔记,它的本质是在讨论“理论”和“现象”这两个“关系/概念”之间更高阶的关系。
- **一句话指南:** 当你的研究对象是“关系”本身时,启用此模式。
#### **多元关系:“一个关系里有好多主角怎么办?”**
- **应用场景:** 当一个关系,天然地、不可分割地涉及到三个或更多核心概念时。
- **示例:**
- 比如 `[[雷军-金凡-影响-小米系统]]` 讨论了雷军和金凡两个人对小米系统的联合影响。这里涉及到 `[[雷军]]`、`[[金凡]]`、和 `[[小米系统]]` 三个核心概念,并且缺一不可。
- **一句话指南:** **克制使用!** 优先考虑能否拆分为多个双边关系。只有在拆分会严重扭曲原意时,才使用此模式。